中国文化冷知识
国庆说国学 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冷知识,你知道多少
化冷知识:古诗中的“莎草”之谜 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莎草”这个词出现,比如《草》、《莎车水》等等。但实际上,现代汉语中的“莎草”和古代的“莎草”是不同的概念。那么,古诗中的“莎草”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现代汉语中的“莎草”是什么。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莎草指的是一种生长在沙漠、荒漠、荒野等干旱地带的草本植物,类似于芦苇,高度约为1-4米,茎秆通常为三角形,叶子细长而坚韧。在生态学中,莎草是草原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莎草的意义却是不同的。莎草在古代文学中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表达,比如艰苦、荒凉、孤独等等。同时,莎草在古代汉语中也常常和沙漠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听雨》中,“却忆那年草莽风,沙漠洲头一见容。”诗中的“草莽风”指的就是沙漠中的莎草所卷起来的风,与“沙漠洲头”相映成趣,极富感性色彩。 除此之外,莎草还有着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在《易经》中,莎草是代表“量”的卦象中的一种象征。此卦象象征着“天地之间,物各有态,不可泰也”,可以看出莎草在这里所代表的是那种差异和各不相同的状态,而这种差异也是万物之所以有强有弱、有优劣之分的原因。 综上所述,古诗中所指的“莎草”并非指现代汉语中的莎草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表达和象征意义。比如,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蝉》中,“莎上何由是?”就是指蝉在荒凉孤寂的莎草丛中高声鸣叫的感人情景。又如唐代诗人崔护所作的《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中的“芳草萋萋”就是指莎草丛中茂盛的青草,此处加入了对荒凉孤独的对比,使诗句更具感慨之情。 综上所述,人们对于“莎草”这个概念的理解,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有了不同的寄托和转化,而这种转化也成为了古诗中浓郁的文化味道之一。或许,在今天这个国度繁荣昌盛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古诗中的“莎草”这个词,从中感受到曾经那个历尽沧桑、荆棘丛生的时代,而更多的,还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内涵,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国庆说国学 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冷知识,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