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唐冷知识:掌上灯笼的起源
唐代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时期,而在唐代的日常生活中,有一种神奇的工具出现了,那就是掌上灯笼。掌上灯笼是指可以随身携带的非常小巧的灯笼,可以被握在手中,方便夜间使用。那么,这个小巧便携的掌上灯笼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据历史记载,掌上灯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大约在8世纪的时候,唐代宫廷里流行一种小型的灯笼,叫做“懒人灯”。这种灯笼的特点是非常小巧,可以随身携带,用途也非常广泛,可以在夜间照明,也可以点亮香炉,成为一种重要的宫廷用品。
后来,这种小型的灯笼开始逐渐流行到民间,在长安等大都市中被广泛使用。当时,夜间是黑暗无比的时代,这种小型灯笼的出现,为人们的夜间出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懒人灯笼由于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只需要将蜡烛或油灯放入灯笼中就可以了,因此被人们广泛喜爱。
懒人灯在经过多年的传承之后,演变成了现在我们所说的掌上灯笼。唐代的掌上灯笼的形状和材质与现在有所不同。当时的掌上灯笼是通过紫砂土制成的,非常小巧玲珑,其中装有蜡烛或小油灯,可以方便夜间照亮道路。掌上灯笼的造型非常特别,有点像现代的蜗牛壳,两侧是细长的透光孔,可以透出微弱的灯光,非常温馨可爱。
由于掌上灯笼非常便携,因此在唐代的诗词和小说中经常被提及。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将进酒》中有这么一句:“掌握莫邪剑,掌灯登夜壁。”其中的掌灯,就是指的掌上灯笼,作者用这样的词语形象地描绘了夜间攀爬城墙时的场景,感觉非常真实。
到了宋代,掌上灯笼逐渐演变成了更加精美的作品。当时,很多艺人将掌上灯笼制作为自己的特色产品,非常受欢迎。这些手工制作的掌上灯笼造型各异,颜色鲜艳,造型精巧,成为许多酒楼和茶馆的必备装饰品。如今,掌上灯笼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出现在了很多电影和电视剧中,成为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总之,在唐代,掌上灯笼的出现,为人们的夜间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灯具工业的兴起,也反映了唐代人的智慧和技艺。掌上灯笼的历史令我们感慨万千,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加注重生活的细节和质量,追求一种更加精致的生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