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三更日有哪些冷知识?
在中国古代,一天被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大概相当于两个现代小时。从清晨5点到晚上7点是白天,从晚上7点到5点是黑夜,这便是明暗交替的一天。而一天三更日则是在古代官方定期调整日长的措施下产生的,每天的时辰长度并不一定相等,因此需要不定期的调整日历,最终形成一天三更制度。那么,一天三更日到底有哪些冷知识呢?
一、一天三更日起源于三国时期
一天三更日起源于三国时期——魏晋时期,是魏文帝曹丕开创的。当时,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运行轨迹发现,季节变化与时令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联系,而人们在求得较准确地时令、农时、宗教祭祀日等后,也有调整日历的必要。因此,魏晋时期制定一天三更日制度,细分出新时刻,和统一日历。此后,唐朝年间也进一步推广、完善了这一制度。
二、一天三更日被称为“南北时差”
一天三更日,又被称为“南北时差”。由于东、西经度跨越横跨中国大地的,广大地区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同时,在古代中国东西离差很大的特殊条件下,各地区的时间有着相当大的误差。因此,为了协调南北时间差,一天三更制度就被提了出来,以便各地区能够保持时间协调,便于统治和管理。
三、一天内各时辰长度不同
一天三更日制下,一天不是24小时,而是以12个时辰来计算,每个时辰大约相当于现代两个小时。由于古代中国并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也没有用运动公式认定地球转动的速度,所以,时辰间隔是由观察到的日影长度决定的,这样随着季节的变化,每个时辰的长短都会相应地改变。因此,当时实际上一天内各时辰长度均不同。
四、一天三更日样式有很多
现今公认的一天三更日样式常常为:子时(晚上11点-晚上1点)、丑时(晚上1点-晚上3点)、寅时(晚上3点-早上5点)、卯时(早上5点-早上7点)、辰时(早上7点-早上9点)、巳时(早上9点-上午11点)、午时(上午11点-中午1点)、未时(中午1点-下午3点)、申时(下午3点-下午5点)、酉时(下午5点-晚上7点)、戌时(晚上7点-晚上9点)和亥时(晚上9点-晚上11点)。
五、一天三更日并非终极方案
虽然在古代中国,一天三更日经过多次改革和完善,已经成为国家标准的标准时间制,但它的存在也常常引起一定的问题。因为改变时间系统,本身就会对很多人的生活、工作、休息造成一定的困扰,而且每次调整,也都意味着不少时间和资源浪费。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全球联合协调时间计划——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即UTC)的出现和应用。因此,现今,一天三更日已经不被视为终极方案。
总体而言,一天三更日的出现和使用都是历史上很有特点的一种现象,见证了古代中国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调整日历、管理民生所做出的努力,也留下了很多让人称道、纪念的历史遗迹。现如今,它已经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消逝在时光长河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