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
乡历史冷知识
桐乡,一个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部的县级市,素以竹编、蚕丝等传统手工艺和青蟹、河鱼等美食闻名于世。然而,这里的历史并不止于此,下面就来介绍一些桐乡历史上的冷知识。
一、桐乡的前身是什么?
桐乡虽然在清朝时期成为一个独立县,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那时,这片土地属于长兴县,名为“当涂里”。元朝至明朝,又先后属于松江府和嘉兴府,明朝时命名为“仁和里”。清朝初年,沿用了明朝时期的名称,后来在同治年间,桐乡正式成立。因此,桐乡的前身是“当涂里”和“仁和里”。
二、 桐乡曾经是“钞关”的所在地。
“钞关”是古代的货币关卡,管理和控制货币流通。在明初,因为江南输送大量的银、铜等贵重物资到内地交易,而且钞票流通无序,所以明朝朝廷设立了“京口钞关”和“桐乡钞关”两处货币关卡。其中,“桐乡钞关”位于今天的桐乡南部,成为了连接上海、苏州等地与浙江内陆的交通枢纽。
三、一次浪潮使得桐乡的竹编行业崛起
桐乡的竹编工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竹篮子,竹筐子、竹鞋子、竹椅子、竹枕头等等,都是桐乡竹编工艺中著名的代表。然而,早在上世纪初,桐乡的竹编行业却经历了一次波折。1880年代至1890年代,桐乡的竹编贸易不断发展,出口到南洋等地,市场非常繁荣。但是,在1895年的第一次中日战争中,日本军队被迫离开长江流域,导致了竹编行业的断片。而此时当地一位名叫毛公祥的竹编手工艺大师借着观赏北京展览一些北方竹编作品的机会,学习到了从未曝光过的手艺,再加以创新和改良,使得桐乡竹编工艺焕发了新的生机。
四、桐乡的百年小学——江北小学
江北小学是一所创办历史超过百年的学校,位于桐乡新市区。学校的前身为戊戌变法后,浙江孔庙拆除后的寺庙,由当地富商所捐助,改建成为一所传统四合院式小学。在1910年代,学校逐渐发展成一所具备小学和中学双重办学权的学校。而在抗日战争期间,学校也成为了城市重要的文化中心、抗日文化的代表。目前,这所百年小学正处于全面改造中,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精髓,又更新了办学现代化的设施。
总之,桐乡这片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藏着许多值得我们去了解、去探究的冷知识。而这些历史和文化则是我们认识这座城市,了解这个地方的起源和演变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