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冷知识十七:唐朝殿试中的“假儿子”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最集中的朝代之一,皇帝的决策往往决定了整个朝代的走向。在唐朝,殿试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之一。殿试分为三等:进士、贡士、明经。进士是最高科,也是唯一直接授予进入政府任职机会的科目。
然而,在唐朝的殿试上,出现过一个“假儿子”的故事。
当时的进士科规定,必须是“卿相公子及第,不得不京朝试”。也就是说,必须是官场世家出身的公子才有资格参加进士科考试,其他平民百姓是没有机会的。因此,有些人就诞生了所谓的“假儿子”。
这些“假儿子”不是真的公子,而是靠伪造身份信息和关系走后门进入官场的人。他们有些是故意虚构祖宗的官职以蒙混过关,有些则是冒用真公子的名义来插足考试。
有一年,唐朝的殿试上就出现了一个“假儿子”。这个人名叫胡翼,自称是皇室子孙。他一开始看起来似乎很有礼节和教养,因此引起了考官们的注意。
考试很快结束后,考官们正准备评卷的时候,又有一个考生上门来投书。这个考生说,他在考试中注意到了一个叫胡翼的参加者,他和胡翼是同村人,但胡翼的身份是假的,他甚至还不会用笔。
这个考生的举报让考官们十分气愤,他们打开胡翼的试卷一看,果然发现了很多漏洞和错误。考官们于是便展开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最终,胡翼的骗局被揭穿了。举报者所言居然是真实的,胡翼连基本的识字能力都没有,他的考试答卷上乱涂了一些模模糊糊的字句。而他之所以能以公子的身份参加考试,是因为他在某个地方行窃时偷了一位真公子的身份证明。
胡翼最终被查处,他的骗局也被揭开了。这个事件让唐朝的皇帝和官员们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殿试严格限制公子参加,却没能限制“假儿子”参加。这一问题在后来的历史中也屡屡发生,直到明朝才有了一定的改进。
这个故事虽然与唐朝的殿试有关,但其中的道理却适用于许多领域。骗子虽然不可避免,但我们应该注意规则和制度的完善,以更好地防止“假儿子”与骗子的出现,保护我们的平等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