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
欧冷知识:探秘舞蹈世界的“瑰宝”
布欧(Bouffon)这个词来源于法语,原指中世纪一类爱滑稽表演的小人,后来演变成指某些不入流的丑角表演者。然而,在舞蹈界,布欧莫过于是一个“瑰宝”。它是什么?又是如何在当代舞台上狰狞作响的呢?
布欧源于法国民间传统,通常会在喜庆或嘉年华等活动中出现。舞者们身着怪异的服装,化妆成令人毛骨悚然的样子,通过夸张的动作、诙谐的表情和语言,以及利用奇怪的声音、音效和音乐,来嘲弄社会、颠覆权威、批判黑暗等。
在当代表演艺术市场上,布欧很少作为独立的表演形式出现,而是被一些舞蹈家或创作者“借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以表达某种特殊的主题或观点。例如,加拿大舞蹈家、编导和表演者赖斯•史密斯就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布欧这一形式,来表达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批判和探究。他的作品《尖端科技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the Technology)和《垃圾堆》(The Dump)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赖斯•史密斯的布欧风格十分独特:他非常注重舞蹈之外的元素,如音效、灯光、服装等,以营造出一种颠覆、毁灭、反叛的氛围。他的舞者们身着丑陋而怪异的面具、服装,通过扭曲的身体语言、肢体动作、音响等,来创造出一种荒诞、可怖、嘲笑的效果,让观众既惊叹又忍俊不禁。他的作品的主题则通常是围绕当代社会和文化的问题展开的,如消费主义、垃圾文化、危机意识等。
此外,在布欧的表演中,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那就是与观众的互动。当舞者们跑进观众席或与观众直接对话时,往往会给人强烈的直接感受和参与感,有时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恐慌、混乱的体验。正是这种紧张、激烈的互动,让布欧成为一种独具特色、极具吸引力的表演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太多的舞台艺术团体或创作者开始运用布欧这一形式,也许是由于它的异形、荒诞和叛逆性质,与当下中国舞台艺术大众化、平淡化的趋势不大相符。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或许这种激进、深刻、充满变革意识的表演形式,会在中国逐渐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