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冷知识:溥仪
溥仪,是清朝末代皇帝,更是被历史称为“伪满洲国”的国家元首。
对于溥仪,大家也许都对他的童年有所了解,但对其后来的经历,却似乎很少人提及。
1912年,溥仪在六岁时即被举家离开紫禁城,此时的他还无法理解那些发生在他身边的事,他的一切,自然地在保护下生长着,但当他在1924年6月离开天津赴日本国留学时,他的心境早已发生变化。
这时,所谓的自由和民主观念已经深深地印入他的脑海中,他听到人们谈论国家命运的议论和各种学说,也开始学习日本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这种知识和见闻对于一个曾主宰一个帝国的人来说,是一份不凡的财富。
但就在这个背景下,溥仪的处世之道开始出现了急转弯。他不再追寻自由民主的观念,而开始站在反动势力的立场,做手足无措的掌权人。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溥仪被日本当局捧为满洲国皇帝,成为皇帝名义上的统治者,并在1934年颁布了宪法和皇家法度,形式上建立了一个大踏步迈进现代化的国家。
但在这个国家中,处处显现着古老的王权制度和极度封建和独裁的主导地位,真正的民主和自由,远远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停滞的产业和无法大规模崛起的实力,依旧束缚着满洲国的发展。加之满洲国的内部也有着严重的腐败和贪污现象,人民的生活也并没有得到实际的改善,这个国家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1945年,在苏联红军的进攻下,满洲国走向了灭亡,溥仪最终被俘虏。不同于其他的俘虏,溥仪被苏联方面放在了因弗涅西的一个监狱中。
在这里,他领略到了暴利的监狱和各种惨无人道的折磨,在心灰意冷的境地中,他开始写下了这段人生中最为难忘和感慨的日记,也就是《我的前半生》。
从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思考人寂寞、痛苦并黑暗的内在世界,并且这个黑暗的世界,似乎更多地是溥仪自己制造的、倾注了他生命的错误行径、失误和悲愤。
放眼整个中国历史长河,溥仪的一生是多么的传奇与悲壮。他不仅是清朝最后的皇帝,还被推到了一个自己从未预料到的社会大潮之中,从而陷入了一场不幸的人生。
溥仪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断追寻前行的理想和目标,不需要过于固执和执着于特定的观念和立场,否则,我们的日子永远在黑暗中挣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