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
画类冷知识:从翻译到口胡,这些灵魂细节你知道吗?
随着动画的发展趋势,观众制造出了数量惊人的竞争,作品呈现出了更加丰富的形式和风格。但是,动画制作人忙于制作作品与漫画作者合作,或者忙于寻找新的动画风格,而忽略了一些关键的灵魂细节——如翻译和声优。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些冷知识,我在此整理并分享给大家。
翻译:动画外语学者
翻译是一个辛苦的职业。在动画制作过程中,翻译者要处理大量的日文文字,从词义,解读难度,嗜好等多方面进行选择;还要进行文化本地化等一系列工作,比如日本饮食、宗教、儒家思想,然后得出一份优雅的中文翻译。翻译的内容不仅有对话,文章标题等方面,同时还涉及到手书和视频图片中的字幕和标题。
Win Heimer (合尔紧)是国内的一位动画翻译员,她在翻译动画的时候,经常为琐碎多变的日剧对话感到头痛。翻译过程要求她过多理解出场人物从对话中可能透露的信息,同时融合翻译框架,快速完成集数翻译,并在最终呈现时查改冠字,句式,语气等诸多事项,真正走出了一条动画外语学者的道路。
声优:不是常见的明星
声音在动画领域中曾经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因为它是让人心情振奋,思绪飘逸,是为角色刻画增添生动感的必备装备。然而,在声音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技巧通常被人忽略。声优除了通过咏春得到训练,也要在日本声音演员学校专业学习,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特有的声线和演技。
众所周知,很多日本动画女性角色的声线都非常高亢,这也许是因为日本观众更喜欢高亢的声音,并相信高亢的声音可以使戏剧的情节更有感染力。同时在一些日本男性声优有一种“口胡”的特点,这是一种非常的演技,即将口语中的“哎哎哎哎…”这样的笔画娓娓道来,看似很容易但实际只有专业的人才能做到。
众所周知,很多动画作品一部分的成功来自于角色配音。一名优秀的声优能够为角色创造出有魅力的语音和人格魅力,这对于整部作品的观感和评价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回顾历史:从卡通到动画
卡通/漫画:即动画的起源
卡通的出现时间比动画还要早,最早在19世纪欧洲出现。它是通过一幅幅由动画师画出的连续画面,拍摄成像动画一样的连续曝光,达到动态状态的效果。kinema(电影)的光辉出现后,卡通更是把“视觉笑话”作为一种浅层意义的休闲表现出来。而漫画则是指原始的静态艺术风格,而卡通则是将这种艺术形式转化为动态状态。
动画:真正意义上的卡通之光
动画的出现有时也被称为“有声卡通”的幸存者诞生比动画还要晚,虽然两者是同一种表现形式,但动画则更加强调画面的实物性。通过动画师们的微妙画笔掌控,一个个静态的画面很快呈现在了屏幕上,与观众建立起了良好的联系。相对于卡通,动画更加依赖于贴花技术、线性绘画技巧、以及赋予角色的人格力量。
总之,虽然历史上的卡通和漫画在造型和技法方面都与现在的动画相差甚远,但正是由于这些源头,才有了我们所见到的今天动画的各种形式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