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国航空发展的冷知识
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真正开始迅速发展的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航空旅游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民航业也在逐渐发展壮大。然而,在这个行业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令人惊奇的冷知识。
一、中国首架客机是由苏联捐赠的
中国首架飞机是由苏联捐赠的,这架飞机被称为“运-2”飞机,是一种涡轮螺旋桨客机,于1950年在上海完成首飞。这架飞机从正式启用到退役,历时25年,成为中国民航运输的基础。然而,由于设计陈旧、技术落后等原因,该机型逐渐被淘汰,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新机型,如波音737、空客A320等。
二、中国首个机场是用草坪建成的
1951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成立,不过当时的飞机运行在砂质地面和一片草坪上,远不够现代化。至今,许多人依然难以想象,当时的飞机如何从草坪上起飞和降落。
三、中国第一个商业航班曾因票价过低被迫停飞
1955年4月26日,中国第一个商业航班从北京出发,到达呼和浩特。然而,由于当时航空燃油和人工成本较高,加之票价过低,使得该航班的收益严重不足,最终不得不被迫停止运营。值得一提的是,这架飞机是从苏联引进的,还需要苏联飞行员进行指导。
四、中国第一台喷气式飞机也是外国捐赠的
195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研发和生产喷气式飞机。中国也在不断探索和尝试,然而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才成功引进一架具有代表性的喷气式飞机——国产“中国1号”,该机型诞生之前,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也是来自苏联的捐赠品。
五、中国航空不断缩小机型差距
相比于外国,中国的民用航空市场发展仍相对较晚,处于不断追赶的状态。然而,目前国产商用飞机(ARJ21、C919)的市场表现越来越好,为中国航空工业追赶越来越近的目标奠定了基础。特别是C919,这种130-174座位的大型客机,使中国从过去只能生产70座以下的机型,到今天能够生产130座以上的机型,实现了与国际主流机型的差距逐步缩小。
六、中国民航局曾将机长职业列为“三无”行业
航空安全是民航业的核心。在中国,民航局历经多年的努力,不断提高机长的技能和安全标准,并将机长职业列入国家职业体系,迈上了新的阶段。不过在1990年代,中国民航局曾将机长职业列为“三无”行业,即无办公场所、无供电设备、无书面文档,这是当时中国航空业的一个真实写照。如今,中国民航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已经拥有一支庞大而专业的机组团队,助力中国航空的持续发展。
七、中国最长的公路和铁路可视作高空飞行的“境外”
除了空中航行,飞机还需要陆地上的顺畅“通道”来提供服务。中国的陆地交通最长的公路和铁路(藏北公路和青藏铁路),在连接高地的同时,也是“高空飞行”的境外,“触手可及”的希望,给中国航空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助力。
总的来说,中国航空业的发展没有什么来路可寻,随着中国经济和民众的不断发展,航空产业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虽然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中国航空业的进步和发展,必将激发更多人对于未来的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