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墟,又称商城遗址,是中国现代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发掘以及所得到的大量文物,不仅重构了中国近代史前文化的面貌,也填补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空白。但是在殷墟中还存在着许多我们不为人知的“冷知识”。
1. 举世瞩目的发掘,实际上是一次巧合
在今天,殷墟已成为了现代考古发掘的热点之一,但它的发现却是一场巧合。西汉元狩三年(前195年),一位商人路过殷墟时,看到了铜器和骨器遍地,便动了心思,跑回去向原本的卫家主人索要清单,并公开出售殷墟的文物。事后,清朝官员与学者听闻此事,便于1861年(清嘉庆十六年)开始了第一次勘探。也就是说,没有这位商人的发现,殷墟也许还要被深深地掩埋在地下。
2. 殷墟最著名的奇迹——“铸造鼎比肩”,可能是一场误传
“铸造鼎比肩”是殷墟最著名的文物之一,据传它是由周公带领商王铸造的,分别代表着“商”和“周”的和谐,至今仍是研究商周文化的重要资料。然而,被认为是铸造神话的“比肩鼎”,在经过科学鉴定后发现,它们的铸时间相距约200年,也就是说,这两个鼎压根不是一件事。因为民间传说等原因,这个“比肩”故事流传甚广,但实际却大可不必把它当做一件事。
3. 最早的纸张居然是马皮纸
我们常说的纸张有两种历史悠久的发明地,一是中国,二是埃及。但是你知道吗,在殷墟出土的文物中,最早的纸张原来是采用马皮制成,具体是将马皮去毛、去角、腌制,然后经过煮熟后再晾晒和压,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水平和品质都可以媲美于纸张的书写载体。但“马皮纸”的制作是相当繁琐的,后来后世中不断出现了更简单又科技的纸张替代品,逐渐地被淘汰,也就没了下落。
4. 殷墟发掘的第一人当上了半个宰相
在殷墟发掘中,名气最大的当属绯闻不断的考古名将郑振铎先生了。但是你知道吗,郑老先生啊可人家还是宰相呢!郑振铎1960年至1975年执掌故宫博物院院长,并于1978年至1980年期间又成为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部长,这一时期正式开启了发掘和保护工作的抗战。然而,按照当时的文字处理方式去写有关建立文物保护时间的制度论文,都是在穴居底下雇余蝨上做的事,没有那么高端大气,不禁让旁观者啧啧称赞:学术就是要有一颗好奇心和才华,虽然有时候令人意想不到。
5. 最神奇的“仪器”,是殷墟出土的一个陪葬器
殷墟出土的文物中,到目前最神奇的次数应该就是这个陪葬器了——“白玉管”,它原本是一件普普通通的玉制陪葬器,但是说它神奇呢,是因为考古学家在初期对它们的分析和结论中,认为这个器物是用来安装和隔离某个亡灵的。但是在近代高科技团队的分析鉴定下发现,这个“白玉管”是由石英晶须形成所致,压力温度极高形成,代表了当时殷民制陶技术的最高水平。这个器物不可谓不神奇呢。
综上所述,殷墟的冷知识敲门我们,或许会有一点小小地把我们对殷墟的认知颠覆过来。但是,对于一个文化发源地,其历史上的方方面面,究竟有多少未被发掘或不为人知的地方呢?或许我们能在今后的实践中探明,或许这就是考古学和历史学以及我们普通人每天努力学习和工作的目标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