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 冷 知识,你真不一定知道
新知 关于动物的29个奇特冷知识 你知道几个
冷知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流行。每天都有人分享各种奇奇怪怪的冷知识,有趣的历史典故、匪夷所思的科学实验、离奇的生物现象等等,在微信群、朋友圈、知乎、微博等平台上不胜枚举。然而,「冷知识」也许因为久经沉淀,这个词儿似乎已经有些「冷」了。本文想要阐述,我们为什么需要抛弃这种固有的思考方式,用更开放的姿态去欣赏知识和学问。
首先,冷知识不必然是有用的:不断地学习知识固然有益于我们的启发和智力提升,但何必过度追求古怪的事物呢?如果没有自身的兴趣和知识结构作为前置条件,躲躲闪闪的所谓「冷知识」就可能成为毫无价值的娱乐消遣。许多所谓「冷知识」的真正价值,恰恰在于它们能够启发我们去寻找更大的知识体系。如果一段冷知识能够激发我们对某个领域的探究兴趣,那么这段信息就真正“不冷”了。 举个例子,在我十几年的教育经历中,曾经有很多老师都会开玩笑地说:「你们只会学些没用的知识,如同蚂蚁一样,收集来收集去,终究用不上。」当然,我们也承认,很多时候,为了追求升学率、考试分数之类的东西,老师们只能选择收集偏离课本的知识点来增加趣味性。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产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兴趣,甚至通过它们发掘出某种新的领域或者问题,那么它们就成为了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其次,良好的知识体系不是附庸品:世上流传着很多「轮子哲学」,也就是一些人从一本书或一段经典中发掘出一些「深意」,大肆宣传并试图迷惑他人。他们的犯罪并不在于发掘到了某种思辨上的价值,而在于他们只看到了这种价值,却忽略了在这个价值背后所需要的庞大的逻辑,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或者对于人类共同的观察和经验的总结升华。 事实上,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内在认知,去理解知识的源头,以及知识不同层面之间的联系:这些知识的系综体系才是我们日后将要构筑起许多有用的技能和技巧的前提。如果只看重单个的冷知识,可能反而会使得我们手握几个真假参半的道具,却缺乏真正而理性精湛的知识的把握力。类似于「百科词条」式的冷知识,看起来越多信息越丰富,但其实这些都只是一些表层的东西而已。 再次,好奇心才是推动人们认知进步的最大动力:我们不否认,有一些奇特的谜题或曲折的文化,本身就具有启发对学问产生批判性的能力。抱着好奇心探求一些未知的较小的领域又何妨?换句话来说,「冷知识」恰恰在于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探寻更广阔的未知区域。 许多知识和文化体系的底层结构,通常也是非常有意思和让人着迷的。如果仅仅单纯试图翻硬仗、考试作弊抄袭等行为,可能并不能获得培养好奇心的机会。 在「冷知识」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展开逐渐精进的学习手段。如果我们想要拥有某种能力,那么是需要具备那一张庞大博大而精心耕耘的底层知识体系的。因此,冷知识这一点入口,就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的学问核心,不断加深自己对于知识总体的理解和运用。 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快乐和好奇心是我们萃取知识的最好助推器。犹如蜜蜂探花,这里也需要有更深刻和广泛的思考,去探求自己的兴趣和优点,并补充相应的思考和表达技能。因此,在我们发现一段「冷知识」的时候,最好能坦诚地接纳自己的好奇心,探索更多的学问输入,而非苛求纯粹看上去有趣的谜题,这才是真正的精神财富所在。 通过前面的阐述,我们发现,真正有价值的知识远比「冷知识」更广泛、更深刻,也更应该接受时间考验。学习是一条漫长的路,我们需要保持不断探究、思考和实践的心态,才能真正得到知识的收获。让我们从形色各异、琐碎的一些所谓「冷知识」中,发现和跟进更多宝贵的认知信息、知识和学问吧。
这些冷知识,你不知道就凉凉了